第(2/3)页 养廉田发下去了,耕种需要官员自己解决。 其实到了北宋末期,土地兼并和圈占人口的问题早就暴露无遗,从属附庸于权贵之家的佃户奴仆以及各类黑户不计其数。 养廉田的产权归国有。 官员们拥有的只是耕种权,只要官员在任,耕种权不变,且免五成赋税。 对于朝廷而言,表面上看是付出了一块大蛋糕,实际为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而且,大燕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实现对占领土地的开垦。 如果单靠朝廷的力量,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,甚至更久。 更重要的是,大量的养廉田需要军事力量的拱卫。 朝廷各部各衙门高官们为了保障自己的个人利益,就必须要坚定不移支持王霖的开疆辟土和军事扩张战略。 区区几十万亩的养廉田分发下去,朝廷上下立即掀起了一股拥军备战、军事扩张的舆论声浪。 在军费列支和军饷保障上,再无任何官员敢从中克扣和中饱私囊。 由此降低的公孥损耗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。 大量的隐秘人口从全国各地流出,往雁北而去,这是大燕皇朝自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极大的自发移民。 北宋之前,中国出现了两次人口高峰,一次是汉朝,其人口突破了6000万,第二次是唐朝突破了8000万。到了北宋时期,人口突破了1亿。 实际上,如果算上隐蔽在权贵门第的黑户流民,数目会更庞大。 而辽国灭国前,人口不过千万,西夏目下不过数百万人口,当前的金国人口数量多少,王霖暂时不知真实数据,但想来应该不会超过原来的辽国。 其实这才是王霖最大的底牌。 所以他采取了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与金人进行从点到面的消耗战。 王霖估摸着,若是将大燕疆土恢复到汉唐时期的鼎盛程度,至少需要人口两个亿以上。 不然,占领下来也守不住。 本来郭志舜掌管大燕财赋,分管户部。他对皇帝的鼓励生育政策本有些疑虑不安。 因为人口的膨胀需要大量的粮食,现在全国仍然要备战,超过五十万的大燕军队消耗的粮食数量又是一个天文数字。 郭志舜担心粮食出现断档之危。 虽然有土地红薯这般高产作物。 现在整个大燕,人口密集区有三: 一是以东京为中心的河南,二是以青来为中心的山东,三是东南各路。 若以现行政策推行下去,未来河北、河东和雁北,将会是大燕的第四个人口稠密区。 到那时,人口数以倍增,现有粮食产量能供应得起么? 但随着各地秋粮丰收的讯息传至京师,郭志舜心底渐渐安稳下来。 土豆红薯在东南的产量居然比河北河南山东亩产多出一两千斤,这直接让他心头狂喜。 作为朝廷一品阁相,郭志舜获得了半数养廉田也就是7500亩。但郭志舜却面临着新的难题。 正如不是所有的高官都是贪官一样,朝中不少大员拿到养廉田之后,遣不出大量的人手去接手耕种和日常管理。 像郭志舜这样的人还有不少。 比如李纲,吴敏。 于是,皇帝在给李纲的诏书中又提出了新的建议思路:无力耕种管理养廉田的高官,将养廉田置换在一起,建立诸多联合农场,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失地流民前往耕种。 耕种所得,五成归官员,四成归耕种流民,一成缴纳税赋。 第(2/3)页